(论文10页、5000字) 引言
“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几年在西方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Visuality)问题, 对现代世界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
“视觉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针对“视觉”或“视觉文化”的研究,而是一种针对“视觉性”的文化研究,是对“视觉性”进行的一次后现代质疑,是对“奇观”社会做的一种后现代逆写。
一 当下“视觉奇观社会”的凝视 “奇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这个概念是法国理论家、“国际境域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居伊 德波(Guy Debord)提出的。他在1967年出版的《奇观社会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 “奇观”理论的提出与20世纪60年代西方消费时代的到来有着直接的关系。 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积聚,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见的消费文化的形成。 从物的生产到物的呈现再到主体的购买与消费,这一系列的过程不再单一地只是物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实现,而且还是物的符号价值的生产和消费,是物在纯粹的表征中的抽象化。 正如德波所说:“真实的世界已变成实际的形象,纯粹的形象已转换成实际的存在-----可感知到的碎片,它们是催眠行为的有效动力……” 德波还说;“奇观不是要实现哲学,而是要是现实哲学化,把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变成一个静观世界。” 在此,我仅从电影理论意义上的凝视,以及对它的种种解释的含义来切入,来说明当下“视觉奇观社会”看与被看的辩证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思想,即我们永远不可能把凝视电影的过程完全清晰地表达出来。原因很简单,这当中牵涉的复杂性不断地使问题超出我们的描述和分析。 凝视现在已经不再是知觉的一个术语,而是包括了主体性、文化、意识形态、性、种族以及阐释等诸多问题。
目录:
引言 一 当下“视觉奇观社会”的凝视 二 中国当下的“奇观社会”中的凝视 三 对毕业创作《菲勒斯》的诠释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1、 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 [奥地利]弗洛伊德:《性学三论》,《自我与本我》, 刘烨编译:《弗洛伊德的智慧》,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美] 帕特立克 富瑞:《凝视:观影者的受虐狂、认同与幻象》,吴琼编译:《凝视的快感》,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4、 姚宏翔 蔡强 王群:《西方艺术中的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致谢: 谨以此毕业论文作为献礼,献给每一位曾经关心和帮助自己的最尊敬的老师们和亲爱的朋友。对毕业设计导师、论文导师王亦飞老师多次不烦重复的指教表示深切感激!对完成本论文和设计过程中多次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诸多亲爱的好朋友表示感谢! 对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所有老师对本人几年来的赐教、帮助的和照顾表示最高的尊敬和最诚挚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