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分析: (一)现行的农村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政策和“交足国家,上缴集体,留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是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情的,它一经确立和在农村推行,亿万农民就从农村高度集中的生产力桎梏中解放出来,勃发出无限的生机,呈现强大的生命力,农村劳动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沿海农民历来敢为天下先,他们凭借对党在农村政策理解的特有悟性,削尖脑袋,捷足先登,创造了沿海农村开放的黄金时期。应该说,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经济是农村的天下,也是农民的天下,着一时期党在农村的政策,对农民影响最大,农民也获益最多。进入90年代至止今日,农村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产品从原来的短缺也走向相对过剩,但是在这么一个发展进程中,我们党在农村政策仍然以稳定为主,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政策核心,其间也推行过“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和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但是这些政策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我国幅员辽阔,土地广袤,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政策既有适应之处、又有不适应之处,对于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政策,在稳定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但对经济发展较快、产业分工较清晰、外向度较高的地区来讲,这种政策影响作用呈现出了弱化态势,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以及农村劳动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作用逐渐减弱。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也难。 (二)有利于农民投资的空间缩小,影响了农民非农收入。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和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国家包揽所有领域的投资 ...................... |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