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经管论文经济论文

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危机成因的理论差异与启示

  • 简介: 原文 在经济过剩危机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分析的经济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分析视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其分析的聚焦点是市场,其理论重视反危机政策和措施研究;马克思主义则是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生产领域,从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相结合的...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原文

在经济过剩危机理论上,凯恩斯主义分析的经济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分析视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其分析的聚焦点是市场,其理论重视反危机政策和措施研究;马克思主义则是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生产领域,从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并不着重研究反危机的政策和措施。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经济过剩问题的研究,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是呈周期性波动运行。经济紧缩或经济过剩是经济周期的一个方面。依据经济学对经济过剩的界定与我国目前市场商品全面供大于求、物价持续下降、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等经济表现,无疑,我国是处于经济过剩运行阶段。由此,分析我国经济过剩运行的成因与寻求刺激经济增长、走出经济过剩阶段的政策措施,则成为目前经济理论界与实践界的一个非常关注的经济焦点问题。


  目录

一、引言
二、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过剩危机成因与治理的理论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对生产过剩成因的全面系统剖析
四、几点现实启示


  参考资料

①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尽管设有“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专门论述经济周期,但严格地说,只是提供了一条研究经济周期的思路而已。
②卡尔多的经济周期理论可参看:《论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商务印书馆,1966年。
③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可参看哈罗德:《商业周期》,牛津大学出版社,1936年。
④哈罗德:《商业周期》,第102页。
⑤参看萨缪尔森:《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39年5月号;《加速原理与乘数的综合》,《政治经济学杂志》1939年6月号。
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33页、133页、494页。
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3页、548页。
紒紜矠据统计,1986-1998年间我国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比GDP年均增长率少4个百分点,比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少2.6个百分点。又据最新出版的1999年《中国统计摘要》公布的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工资总额增长情况,从1978年以来,我国工资总额的增幅大部分年份都在10%以上,平均增幅15%,但从1997年以后,工资总额的增幅下降幅度较大,1997年增幅为3.6%,而1998年仅为0.2%,其中国有单位增幅为-4.2 %,城镇集体单位的增幅为-16.9%。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