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正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国债发行的收入主要是用于建设性支出,但西方国家的实践却表明60年代以来各国的国债收入已越来越用于消费性支出。本文利用经济学资料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证明了改革以来,我国日益扩大的国债规模也主要用于消费性支出。
自改革初期我国开始重新启动国债以来国债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累积规模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改革初期,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债务负担,而到98年国债规模就已骤然上升到331093亿元.比79年翻了93.76倍。国债规模绝对值的膨胀同时也伴随着相对值的增加,98年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收人)达到30.66%,如果考虑到为增加国家商业银行资本金所发行的2700亿元特种债券,国债依存度更是高达55.67%,远远高于20——30%的国际通用警戒线。勿庸置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调节经济的必要手段,它对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在我国也应当予以承认。但我们更应当明白,国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不当也会对经济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影响。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一个涵盖面极广且相当复杂的研究领域,本文仅对改革以来我国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作一实证性分析。 |